把《老人与海》译出‘三国’的味道
发布日期:2015-07-20浏览:1808
9年前,他以 《水煮三国》 为开端,开创了管理文学的写作流派,9年后,他用两个月的时间,翻译、出版了经典名著《老人与海》,他就是深圳作家成君忆。
“大部分人在翻译《老人与海》时,都是主题先行,仅仅局限于人生成败、励志这个层面。引用得最广的一句话就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日前,成君忆对记者说,“但我认为,除了表面上的人生成败之外,这个小说还有更深的意义,它集中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如果说人生是一片苍茫的大海,那么你我就都是久经沧桑的老人。《三国演义》主题歌这么唱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句歌词寓意很深,我很喜欢。我把《老人与海》译出了《三国演义》的味道。”据悉,翻译出版《老人与海》后,成君忆随即出版了一本《渔夫与管理学》,《渔夫与管理学》就是解读《老人与海》。
记者:你一个经济管理学领域的超级畅销书作家怎么跨界到翻译界了?!怎么会想到翻译《老人与海》?
成君忆:海明威的这本小说,我从中学时候就开始读,越读越有味道。以前人们都是用成功失败等世俗励志的东西来解读这部作品,但在我看来,这本小说还有其更深刻的意义,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久经沧桑的老人。比如说,小说里面有一句话:“‘鱼啊,’老人说,‘我很爱惜你,尊重你。但就在今天,我无论如何也要弄死你。’”这是一种良知和利益的冲突,我们经常处于这种冲突当中。
有了这个新的认识,促使我翻译这本小说。我一直认为,《老人与海》不是表达老人多么英雄,而是表达老人在良知和利益的冲突下所经历过的痛苦,在这个过程中它把人性、内心揭露得淋漓尽致。
记者:这是你个人对这个小说的一种新解读。不管这个新解读,读者是否认同,但至少您让人们进入这个经典小说时,又多了一个通道。
成君忆:所以我翻译的时候时刻告诉自己,要放掉所有的主观。你不要给这个作品下定义。
记者:《老人与海》不长,很多人都翻译过。去年,张爱玲翻译的版本也出版了。您翻译的时候,肯定要面对一个问题:我怎么跟别的译本不一样。您是怎么办的?
成君忆:我翻译的时候,参考过一些译本,包括一些名家的,比如余光中的,吴劳的。
记者:参考的时候,您觉得他们的译本有什么问题?
成君忆: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大多数译本都有先入为主的价值观,把自己的主观性并在价值观上。通常把老人定义为悲剧英雄。但是老人的内涵事实上要比这个丰富得多。第二,语言不流畅。主要原因是对原文不了解。语言上会突然打阻。第三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在遇到不了解或不熟悉的场景和名词时,想当然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做自圆其说的描述。
记者:那您觉得自己的翻译有何特点?
成君忆:我的特点主要是语言和段落的处理。段落的处理,也就是分节,而不是几万字下来一直是一段接一段。这是其他译本没有的。有了段落处理之后,文章就会有结构感。另外,我的语言风格和别人的语言风格很不一样,比如这句话“船帆上用面粉袋打了几个补丁,收拢后像是一面破败的旗帜。”大多数人通常就是翻译成“像绳子打了结”。
记者:能说说翻译过程中的困难吗?
成君忆:我认为翻译取决于三个能力,如果仅仅是英文能力好的话,做翻译的可能性不大。好比读古文一样,你能认字不代表你就能读懂古文。其次要理解作者,这个能力难倒了一大批人。第三个是文字能力要好,文字要有美感,那就是再创作的问题了。无论你有多忠实于原著,你的文字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