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首页
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
郭笑雪

郭笑雪 暂无评分

职业素养 心态压力

讲师官网:http://guoxx.sougen.com.cn/

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
仅需5.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仅限聘请讲师授课

立即购买

郭笑雪二维码
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
任意分享朋友圈
  • 查看详情>>  在网上看到《七个受用一生的心理寓言》,因为已经被反复转载,所以不知道作者姓甚名谁,不过看文笔和对寓言的阐述,肯定是一位资深的心理治疗专家了,先向这位同仁老师表达一下敬意!另外,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对于这七个故事也有一些自己的管窥浅见,现班门弄斧一番,以令看客更加过瘾一些吧。 (一)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心理点评】你是不是一个自断经脉的打工族?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这样自嘲。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长之路。 切记:如果你是一个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蛮管理或错误管理的上司或企业文化,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自断经脉。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钱重要。 我的下茬:这个故事里面,那个抱怨的苹果树有没有象我们看待事物时的眼光?面前一瓶喝了一半的酒,一个人会说:“倒霉,就剩半瓶了。”另外一个会说:“还好,还有一半美酒可以享受。”这就是看事物的不同角度带来的不同情绪反映,如果那个苹果树在第一年看到自己辛苦结的果实大部分被人分享,它的价值被放大到那么大的时候,是不是心情会好?是不是不再有抱怨?而是更加积极努力地成长?更加获得丰硕的果实?在职场上,我们得到的是一定要比获得的要少的,否则不会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更不会有努力实现共产主义这样的论调,怎么看待自己的所得,看待自己的成长是需要智慧的! (二)动机的寓言:孩子在为谁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心理点评】你在为谁而“玩”     这个寓言是苹果树寓言的更深一层的答案:苹果树为什么会自断经脉,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玩”。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资、奖金等各种各样的外部奖励? 如将外部评价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外部因素我们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不满,让我们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 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欢控制他。父母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 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评价。上学时,他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他又忘记了工作的原初动机——— 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 切记:外部评价系统经常是一种家族遗传,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从现在开始培育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学习和工作变成“为自己而玩”。 我的下茬:在这个故事里面,我看到了双赢的局面。孩子们开心的玩耍势必造成老人的困扰,但是怎么解除这样的困扰,老人用了很好的手段。生活中,面对问题,用什么办法解决,可是五花八门的,结果是什么样自然也就天壤之别了。最惨的可能就是两败俱伤了,比如老人粗暴地斥责,孩子们要不是变本加厉地折腾要不就是声东击西地敷衍,因为人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的,尤其是快乐的权利。或者是单方面的胜利,比如老人忍气吞声地在孩子们玩耍的时候躲得远远的,或者孩子被警察要求到别的地方去玩儿,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一方的快乐,一定有另外一方依然不满的情绪,这样的情绪久而久之就是压抑和愤怒的源泉,早晚还是要通过其他的方式爆发出来,那个时候的破坏性可就不好说了。而老人用的办法即让孩子们自动地离开,虽然付出一点代价,但是获得了宁静,而孩子们虽然是以不满离开的,但是他们除了继续可以快乐,当然是换个地方而已,还多多少少得到了补偿,这样不是很好的双赢吗?怎么样解决问题可是我们必修的功课啊!尤其是在职场上,我们和同事的关系,和竞争者的关系,和上下级的关系无时无刻不需要圆融地处理,以达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目的。 (三)规划的寓言:把一张纸折叠51次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张足够大的白纸。现在,你的任务是,把它折叠51次。那么,它有多高? 一个冰箱?一层楼?或者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不是,差太多了,这个厚度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心理点评】     到现在,我拿这个寓言问过十几个人了,只有两个人说,这可能是一个想象不到的高度,而其他人想到的最高的高度也就是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 折叠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但如果仅仅是将51张白纸叠在一起呢? 这个对比让不少人感到震撼。因为没有方向、缺乏规划的人生,就像是将51张白纸简单叠在一起。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每次努力之间并没有一个联系。这样一来,哪怕每个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们对你的整个人生来说也不过是简单的叠加而已。 当然,人生比这个寓言更复杂一些。有些人,一生认定一个简单的方向而坚定地做下去,他们的人生最后达到了别人不可企及的高度。譬如,我一个朋友的人生方向是英语,他花了十数年努力,仅单词的记忆量就达到了十几万之多,在这一点上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也有些人,他们的人生方向也很明确,譬如开公司做老板,这样,他们就需要很多技能———专业技能、管理技能、沟通技能、决策技能等等。他们可能会在一开始尝试做做这个,又尝试做做那个,没有一样是特别精通的,但最后,开公司做老板的这个方向将以前的这些看似零散的努力统合到一起,这也是一种复杂的人生折叠, 而不是简单的叠加。 切记:看得见的力量比看不见的力量更有用。 现在,流行从看不见的地方寻找答案,譬如潜能开发,譬如成功学,以为我们的人生要靠一些奇迹才能得救。但是,在我看来,东莞恒缘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毛正强说得更正确,“通过规划利用好现有的能力远比挖掘所谓的潜能更重要。” 我的下茬:这个不是故事,而是我看过的一个国外的科研调查。结果就是如成果所示,超乎我们的想象的高!!小看一张纸吗?可以!但是千万不要小看它折叠之后的能量!每个人都是那张小小的纸,舒展开没有多大的地方,但是你敢把自己折叠吗?这样的折叠需要勇气,需要时机,更需要坚持!每次折叠可能是痛苦的,因为你会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样的自己有时招自己喜爱,有时招自己讨厌,但是无论如何请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在完全接纳了自己的另一面之后,你会欣喜会振奋,知道原来自己还可以更棒,还可以更对社会对他人有利,其结果就是我们会欢迎再次被折叠的经历,成为一个内心能量无穷的人。我们是在意人生的深度还是广度?从我来讲,我会更在意深度,因为广而浅的泛泛之举带来的影响一定不会引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抖,只有足够深在的体验才是人生自我价值体现的追求。 (四)逃避的寓言:小猫逃开影子的招数     “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心理点评】     这个寓言说明,一个小的心理问题是如何变成更大的心理问题的。 可以说,一切心理问题都源自对事实的扭曲。什么事实呢?主要就是那些令我们痛苦的负性事件。 因为痛苦的体验,我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负性事件。但是,一旦发生过,这样的负性事件就注定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能做的,最多不过是将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就是所谓的忘记。 但是,它们在潜意识中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并且,哪怕我们对事实遗忘得再厉害,这些事实所伴随的痛苦仍然会袭击我们,让我们莫名其妙地伤心难过,而且无法抑制。这种疼痛让我们进一步努力去逃避。 发展到最后,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这两个:要么,我们像小猫汤姆一样,彻底扭曲自己的体验,对生命中所有重要的负性事实都视而不见;要么,我们像小猫托比一 样,干脆投靠痛苦,把自己的所有事情都搞得非常糟糕,既然一切都那么糟糕,那个让自己最伤心的原初事件就不是那么疼了。 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李凌说,99%的吸毒者有过痛苦的遭遇。他们之所以吸毒,是为了让自己逃避这些痛苦。这就像是躲进阴影里,痛苦的事实是一个魔鬼,为了躲避这个魔鬼,干脆把自己卖给更大的魔鬼。 还有很多酗酒的成人,他们有过一个酗酒而暴虐的老爸,挨过老爸的不少折磨。为了忘记这个痛苦,他们学会了同样的方法。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错误方法外,我们人类还发明了无数种形形色色的方法去逃避痛苦,弗洛伊德将这些方式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太痛苦的时候,这些防御机制是必要的,但糟糕的是,如果心理防御机制对事实扭曲得太厉害,它会带出更多的心理问题,譬如强迫症、社交焦虑症、多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症等。 真正抵达健康的方法只有一个———直面痛苦。直面痛苦的人会从痛苦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们最终会变成当事人的生命财富。 切记: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人生的财富。 一个最重要的心理规律是,无论多么痛苦的事情,你都是逃不掉的。你只能去勇敢地面对它,化解它,超越它,最后和它达成和解。如果你自己暂时缺乏力量,你可以寻找帮助,寻找亲友的帮助,或寻找专业的帮助,让你信任的人陪着你一起去面对这些痛苦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是最孤独的人,但当他面对这个事实并化解后,他成了真正的人际关系大师;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有一个暴虐而酗酒的继父和一个糟糕的母亲, 但当他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从心中原谅了父母后,他成了治疗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曾是严重的神经症患者,但他通过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发明出了森田疗法……他们生命中最痛苦的事实最后都变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财富。你,一样也可以做到。 我的下茬:写的已经很完整了,我的下茬就会少点。我一直铭记在心的12个字:“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将自己折叠是对洁白完整的自己的能力挑战,但是不幸地是你这张纸被父母被亲人涂上了污迹,不幸被现实撕破戳个洞怎么办?推荐一本书吧,《灵魂的黑夜》,是个人,都有在灵魂的黑夜中踯躅前行的时候,在黑夜中睁大眼睛,开放自己的心灵,聆听内心的声音,与书籍音乐绘画朋友山水为伴,与漫长的黑夜为伴,不要试图摆平它,因为你决定不了什么时候天亮,但是你一定可以熬到天亮的,如果在天亮的时候,用感恩的心拥抱太阳,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五)行动的寓言———螃蟹、猫头鹰和蝙蝠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去上恶习补习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 【心理点评】     这是黄永玉大师的一个寓言故事,它的寓意很简单:行动比知识重要。 用到心理健康中,这个寓言也发人深省。 心理学的知识堪称博大精深。但是,再多再好的心理学知识也不能自动帮助一个人变得更健康。其实,我知道的一些学过多年心理学的人士,他们学心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治自己,但学了这么多年以后,他们的问题依旧。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身体力行,那样知识就只是遥远的知识,知识并没有化成他们自己的生命体验。 我的一个喜欢心理学的朋友,曾被多名心理学人士认为不敏感,不适合学心理学。但事实证明,这种揣测并不正确。他是不够敏感,但他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知道一个好知识,就立即在自己的生命中去执行。这样一来,那些遥远的知识就变成了真切的生命体验,他不必“懂”太多,就可以帮助自己,并帮助很多人。 如果说,高敏感度是一种天才素质,那么高行动力是更重要的天才素质。 这个寓言还可以引申出另一种含义:不要太指望神秘的心理治疗的魔力。最重要的力量永远在你自己的身上,奥秘的知识、玄妙的潜能开发、炫目的成功学等等,都远不如你自己身上已有的力量重要。我们习惯去外面寻找答案,去别人那里寻找力量,结果忘记了力量就在自己身上。 切记:别人的知识不能自动地拯救你。 如果一些连珠的妙语打动了你,如果一些文字或新信条启发了你。那么,这些别人的文字和经验都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你把你以为好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你自己的生命中去。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这句话,我一直认为是最重要的: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我的下茬:实话实说,这个故事我的理解和作者的理解完全不同。故事中不管螃蟹和蝙蝠,基因中的本能行为就是横行和倒悬,不管上什么班,本性肯定是难改的,除非把它们的基因改变。这和行动力好像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吧?我看倒不如这么写:接纳自己。我们有多爱自己的外在?有多爱自己的内心?很多人跟我们诉说自己的缺点和恶行,比如:“我腿太短了”“我脸上斑点多的跟星星似的”“我总是管不了自己的嘴,总是想吃”“我总是直言快语,不招人家喜欢”“我总是无法和爱人亲密,感觉一亲密就要受伤”。。。这样的抱怨根本上就是不接纳自己的表现,是对于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如何接纳完整的自己,如何建立自信与自尊是很多人要认真对待和终身学习的。首先从内心接受外在不管什么样的自己,其次和这样的自己和平相处,最后爱这样的自己,在爱的过程中学习提高,以获得更美好的自己,除此以外任何的涂脂抹粉都是毫无意义的! (六)放弃的寓言:蜜蜂与鲜花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拼命吮吸,因为它以前从这朵花上吮吸过甜蜜。但是,现在在这朵花上,蜜蜂吮吸的是毒汁。 蜜蜂知道这一点,因为毒汁苦涩,与以前的味道是天壤之别。于是,蜜蜂愤不过,它吸一口就抬起头来向整个世界抱怨,为什么味道变了?! 终于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蜜蜂振动翅膀,飞高了一点。这时,它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是鲜花。 【心理点评】 这是关于爱情的寓言,是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的真实感悟。 有一段时间,她失恋了,很痛苦,一直想约我聊聊,希望我的心理学知识能给她一些帮助。我们一直约时间,但快两个月过去了,两人的时间总不能碰巧凑在一起。 最后一次约她,她说:“谢谢!不用了,我想明白了。” 原来,她刚从九寨沟回来。失恋的痛苦仍在纠缠她,让她神情恍惚,不能享受九寨沟的美丽。不经意的时候,她留意到一只小蜜蜂正在一朵鲜花上采蜜。那一刹那间,她脑子里电闪雷鸣般地出现了一句话:“枯萎的鲜花上,蜜蜂只能吮吸到毒汁。” 当然,大自然中的小蜜蜂不会这么做,只有人类才这么傻,她这句话里的蜜蜂当然指她自己。这一刹那,她顿悟出了放弃的道理。以前,她想让我帮她走出来,但翅膀其实就长在她自己身上,她想飞就能飞。 放弃并不容易,爱情中的放弃尤其令人痛苦。因为,爱情是对我们幼小时候的亲子关系的复制。幼小的孩子,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离不开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完全否定他,那对他来说就意味着死亡,这是终极的伤害和恐惧。我们多多少少都曾体验过被爸爸妈妈否定的痛苦和恐惧,所以,当爱情———这个亲子关系的复制品 再一次让我们体验这种痛苦和恐惧时,我们的情绪很容易变得非常糟糕。 不过,爱情和亲子关系相比,有一个巨大的差别:小时候,我们无能为力,一切都是父母说了算;但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有力量自己去选择自己的命运。可以说,童年时,我们是没有翅膀的小蜜蜂,但现在,我们有了一双强有力的翅膀了。 但是,当深深地陷入爱情时,我们会回归童年,我们会忘记自己有一双可以飞翔的翅膀。等我们自己悟出这一点后,爱情就不再会是对亲子关系的自动复制,我们的爱情就获得了自由,就有了放弃的力量。 切记: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两个完全平等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的事情。你可以努力,但不是说,你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效果,因为另一个人,你并不能左右。 所以,无论你多么在乎一次爱情,如果另一个人坚决要离开你,请尊重他的选择。 并且,还要记得,你不再是童年,只能听凭痛苦的折磨。你已成人,你有一双强有力的翅膀,你完全可以飞出一个已经变成毒药的关系。 我的下茬:这个故事讲的是放弃,我来讲讲维持。有个差不多的寓意故事,一个集环境脏乱差,菜品难吃,服务糟糕于一身的餐厅,每天依然有客人登门,问他们为什么还到这里来吃饭?他们的回答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只能将就吧。”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很像已经是毒药的亲密关系。可能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安全环境,可能是因为推倒重建的代价太大,可能是因为没有能力再寻找了,所以虽然有很多的抱怨和不满,但是还是要这样继续下去。那么要怎么继续可是需要学习需要智慧了,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积极从自己做起,改善旧有的关系,丰富彼此的生活,及时传达爱的信息。。。所有这些的努力一定不会是徒劳的,你会变成那朵花,那朵永不凋谢的花,吸引着属于你的蜜蜂。 (七)亲密的寓言:独一无二的玫瑰     小王子有一个小小的星球,星球上忽然绽放了一朵娇艳的玫瑰花。以前,这个星球上只有一些无名的小花,小王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花,他爱上这朵玫瑰,细心地呵护她。 那一段日子,他以为,这是一朵人世间唯一的花,只有他的星球上才有,其他的地方都不存在。 然而,等他来到地球上,发现仅仅一个花园里就有5000朵完全一样的这种花朵。这时,他才知道,他有的只是一朵普通的花。 一 开始,这个发现,让小王子非常伤心。但最后,小王子明白,尽管世界上有无数朵玫瑰花,但他的星球上那朵,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那朵玫瑰花,他浇灌过,给她罩过花罩,用屏风保护过,除过她身上的毛虫,还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聆听过她的沉默……一句话,他驯服了她,她也驯服了他,她是他独一无二的玫瑰。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一只被小王子驯服的狐狸对他说。 【心理点评】     这是法国名著《小王子》中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我曾读过十数遍,但仍然是直到2005年才明白这一点。 面对着5000朵玫瑰花,小王子说:“你们很美,但你们是空虚的,没有人能为你们去死。” 只有倾注了爱,亲密关系才有意义。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流行空虚的“亲密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因网络而泛滥的一夜情。 我们急着去拥有。仿佛是,每多拥有过一朵玫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多了一分。网络时代,拥有过数十名情人,已不再是太罕见的事情。但我所了解的这些滥情者,没有一个是不空虚的。他们并不享受关系,他们只享受征服。 “征服欲望越强的人,对于关系的亲密度越没有兴趣。”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荣玮龄说,“没有拥有前,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拉近关系的距离。但一旦拥有后,他们会迅速丧失对这个亲密关系的兴趣。征服欲望越强,丧失的速度越快。” 对于这样的人,一个玫瑰园比起一朵独一无二的玫瑰花来,更有吸引力。 然而,关系的美,正在乎两人的投入程度和被驯服程度。当两个人都自然而然地去投入,自然而然地被驯服后,关系就会变成人生养料,让一个人的生命变得更充盈、更美好。 但是,无论多么亲密。小王子仍是小王子,玫瑰仍是玫瑰,他们仍然是两个个体。如果玫瑰不让小王子旅行,或者小王子旅行时非将玫瑰花带在身上,两者一定要黏在一起,关系就不再是享受,而会变成一个累赘。 切记:一个既亲密而又相互独立的关系,胜于一千个一般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会把我们从不可救药的孤独感中拯救出来,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种救赎。 如果不曾体验过,你就无法知道这种关系的美。 我的下茬:两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相遇相拥着起舞,那样的别致是令人向往的。因为其中酝酿着关心关注关爱,酝酿着身心投入的缠绵,酝酿着个体更多了解自己学会爱人的机会,这样的亲密关系才是正常的,才是可以让双方健康成长的。我接待给一个咨询者,他的困惑就是无法建立亲密关系,貌似身边热闹非凡,固定的性交伙伴就不下三,五个,可是在半夜醒来时,深深的孤独痛彻骨髓,每个女人给他的,他给每个女人的都是如薄纸一样的情意。他问我:“为什么没有人爱他?”我说:“什么时候你把你和女人的性关系叫做做爱,而不是性交了,你就有人爱了。形式是一样的,内容差的有多远,知道吗?”亲密关系一定是以爱做基础的,这个爱字一定是动词而不是名词,其中包含着很多的辛苦,就像我们常听到的,爱是包容,爱是付出,爱是。。。   七个受益一生的心理寓言故事,又学习到东西了,欢喜ing!
  • 2015-04-21
    查看详情>> 昨天下午,参加了一个培训机构组织的企业引导师培训的课程。当然我是蹭听的,因为是接受邀请去感受一下什么是企业引导师,感受一下引导师该怎么引导企业的,当然最终的结果是希望我能报名参加培训。   到现场的时候,课已经开始了,授课的老师一听口音就是台湾人,听销售介绍,企业引导师在海外和台湾已经开展得很成熟了,看来是要进攻大陆了。   我将信将疑地进入培训教室,一屋子不到20人,正在兴高采烈地谈笑着,看来破冰活动已经完成了,大家已经彼此熟络地没有距离感了。这时听得培训老师操着半生不熟的国文开始讲述下面的活动要求。即每3-4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发2-3枚一元的硬币,要求在15分钟内到街上发给陌生人,而且要求接受者要很高兴的自愿接受。于是在我还没有缓过神的时候,就被编到两个小伙子的组里,和他们跑到街上发钱去了。过程不多说了,自然是在街上准确地找到了两个陌生人,借着新年的祝福或其他的事由,把钱币发了出去,回到教室,其他六组人也回来了,每个人有说有笑的,好像真把自己当圣诞老人一样欢喜着。   接下来,是一个学员,显然是学习引导师的学员,带领大家进行活动反思。整体感觉就像上学时的班会,由她启发着,大家积极回应着。可我怎么也没有看出来,这样就是企业的引导师吗?引导师就是干这个的吗?它和培训师的区别在哪里呢?   还好,她的引导很快结束了,由那位台湾老师进行分析。我才大概感受到了一些作为企业引导师应该要做到的,和不应该做的是什么。我们在很多的企业问题汇总中已经得知,在一个企业中,大部分的困窘来自沟通,即上下级之间或同事之间就团队的成长不能达成共识,或者很难设定共同目标,或者制定了目标却不能很好的贯彻,就是俗话说的执行力。引导师应该是这样的人,她在团队中应起到引导团队朝向共同目标前进的舵手的作用,就是类似牧羊犬的角色,工作内容包括把共同的目标怎么通过团队沟通确定下来,在执行的过程中将团队引向这个共同目标,把每个人队员的特质进行归类并组成合理的结构,把走偏的队员及时拉回队伍等等。。。所以这样的工作最好的承担者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或者主管人力资源的职业经理人。   培训是我的强项,不管是对成人还是孩子,不管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反正只要让我知道目标客户是谁,客户需求是什么了,我就可以给他安排出课程来,并能很好地把课连贯地讲述下来。但是我隐约感觉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说教过多,给受训者的互动少,虽然受训者接受的都是干货,但是这样的不足就是客户的体验就少,可能对他们的后续影响就小。所以我也在不断学习,用体验式或游戏式的办法把课程完善起来。昨天引导师的培训让我又一次体会到了,作为一个讲师,把自己的东西传达出去是必须的,同时怎么把受训者的注意力提高,理解力提高,记忆力提高可是一个大事。尤其对于企业的培训,参与的人员都是企业的一份子,怎么帮助他们确定培训目标,完善训内容,评估培训效果都是很重要的。   昨天的培训课上,老师还带我们一起做了一个个人的成长方案,即把自己的一个目前比较困惑的问题写出来,然后自己跟自己脑筋激荡地提供不能少于15个解决方案,并把这样的方案归类分组命名排序。。。这个活动以前我也做过,昨天又做了一次,还是会有新的体会。我的困惑是“个人和团队的提高途径”,当然15个解决方案很快就出来了,因为毕竟是自己想了很久的事情,通过分类排序,知道其实自己一直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自己的优势依然显现在那里,所以更加强了面对未来,将工作重点调整到什么方向的决心。   不过,说实话,我还是对企业引导师没有特别的感觉,或者,它没有给我一个很好的理由去接受它,因为此前我接受的很多的培训在这里也看到了,希望知道的却没有听到,所以继续关注吧,但是至少对这个概念明白了,这也是收获了!
  • 查看详情>> 什么是真正的慈善 前几天,在《公益时报》上看到了2009年慈善界的一件盛事,就是若干慈善大奖的颁布,其中不乏有很多多年来热心慈善的慈善家的身影。他们用他们的慈善义举为许许多多弱势人群提供了帮助。同时,人们希望看到的“赖捐”名单却没有如愿,不管是什么理由,这些阴影还是把“慈善到底是什么”这个话题再次提到桌面上供大家商讨一番。 “什么是真正的慈善?”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其中涉及到几种方式。捐钱肯定是最常见的一种,我佩服那些上榜的慈善家,尤其是在目前企业的社会责任才刚刚被提到这样的高度的时候。我认识一个老板,身价总有上亿了,可是他每年的慈善行动就是资助几个贫困大学生上学而已,而他自己却在健身上花了不知多少钱了。我其实是看不起他的,他再健身,健的身体跟运动员似的,也不一定会给他增加多少福报,因为他为社会所做的实在是不足挂齿。可是我又觉得他还是有些善根的,至少还资助了几个大学生啊,有很多的老板可能一顿饭可以消费成千上万,到了资助穷人的时候,就囊中突然羞涩的一分没有了。随说人各有志,不能对任何人有任何的要求,可我依然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从社会中获得的是否还是要回报到这个社会中呢?尤其是那些通过社会资源挣了大钱的人。 还有一种慈善形式是贡献时间和知识,就是我们所说的志愿者,尤其在2008年,志愿者成了中国最美的词语。当自己作为志愿者出现在四川灾区去做心理援助的时候,当看到奥运志愿者从身边走过的时候,每个人包括自己可能都能感受和体会到那种由内而外的骄傲和自豪。志愿者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必不可少的标志,我觉得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职位,当每个人都可以为其他人贡献一份心力之时,就是这个社会整体人文关怀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我们在这个美好的愿望中努力着,等待着。 但是我认为以上两种形式都不是所谓的慈善。我崇拜的偶像是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的尤努斯教授。他创立的“小额贷款项目”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穷人摆脱了贫苦,他创造性的把商业和慈善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使穷人依靠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财富,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他本人就不鼓励单纯捐钱这样的慈善行为,因为这样做,只会泯灭弱势人群的创造力,想象力,造成懒惰,依赖。我完全同意他的说法。人性中有不劳而获的特征,如果慈善不加控制的使用,只会造成伸手要钱的局面。而他推崇的社会企业就是在商业活动的依托下,将利益最大限度的投放到弱势人群那里,由他们自己创造财富,并最终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慈善?我认为就是在弱势人群面前平等的面对他,用心的倾听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获得内心的力量,陪伴他们走出坚定的一步。这既需要物质的支持,更需要精神和心灵的支持。如果每个企业家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帮助弱势群体创立一个可以使他们获得新生的社会企业,如果一个公益组织不再是满世界拉捐助,而是把自身建设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企业,如果一个政府可以把更多的关注投射给在社会领域艰难前行的社会企业,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世界,我们的周围将围绕着更多的笑脸。
  • 2015-04-21
    查看详情>> 009年的新年依始,牛年的牛气还没有感觉到,鼠年的尾气就把小姑娘熏倒了!       1月3号下午,她开始发烧,一直到4号晚上,可以说就没有一点退的意思。到晚上6点测体温,42度!天啊!吓死了快!马上到医院看急诊。等我们奔命似的跑到医院,已是7点多了。挂号排队,看病排队,检查排队,在耐心的排了若干的队之后,终于在8点半输上液了,这时的小姑娘已经快撑不住了!等把2袋子共350毫升液体输完,已经是夜里11点半了,整整三个小时!       随后的两天,我们都是下午3点左右到医院输液,因为护士嘱咐了要五点之前到,所以下午我们慢慢悠悠的来了。       小小的输液室坐满了孩子,每个孩子旁边或前面都有1-2个家长,这样这个输液室已经是人满为患了。即使这样还不时有孩子进来,大家都是尽可能的帮助他找个地方坐下。这小小输液室就是一个大千世界的缩影,每个孩子的性格鲜活灵动的放映着。       先说小姑娘,她是一个话捞。只要病情好转,她就开始象猎手一样寻找猎物,不管男女老幼,不管难受与否,无一幸免!她会找一切话题和猎物拉上关系,然后摆开龙门阵,一直会说到点滴结束。我站在旁边紧着拦着,否则我们家存折密码都该告诉人家了!     她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第三天去输液之前,她带了三本课外书,我还纳闷带那么多书干吗?又不看。等到了才知道是借给其他小病友看的,而且有男孩子爱看的,有女孩子爱看的,当时我就觉得很骄傲,这个孩子太细心了太有爱心了!于是回家用请她吃面和妈妈的吻作为了奖励!     她是一个友善的孩子。只要有家长疵搭自己的孩子没有出息,打针还哭,她就马上气愤的说:“他(她)已经不舒服,就别说他(她)了!”她会关心每个输液的孩子,只要看见熟悉的病友,就会飞跑过去打招呼,然后就告诉我,又一位小朋友来了。她还带了帖画发给小病友以表扬他们的勇敢,连他们的家长都得到了,我真为她感到无上自豪!       再说其他孩子       一个男孩,6岁一个月,呵呵,输液单上写着呢,因为儿童用药是要计算生日、体重的,所以在单子上都有详细的生日月份。这个孩子和女儿呆了两天,到最后已经跟他妈妈说,时间太快了,不想分开了。他妈就说那让大夫再给你们开5天的药,接着来吧。他又不同意,呵呵,人总是很难两全其美啊。这个孩子开始挺沉默的,我姑娘对他试探了若干次之后,才开口说话。可是一说就是大事,比如他爸爸被花炮嘣过,比如他妈妈没有钱也没有公交卡,回不了家,他爸爸总是揍他,跟他打仗等等。听的我们讪笑不止。他因为白血球低,所以大夫让他带着口罩,所以我记住他了——小口罩。       一个男孩,3岁半,是姥爷带来的。他姥爷是个爱说的人,说他从小没有喝过白水,全是苹果打水喝,直到上幼儿园,一喝白水完了,不喝了,开始生病,简直成了这个医院的常客了。(是爱是害?)这个孩子长的白白净净的很可爱,总是皱者眉头,不知思考什么呢。姑娘出于建立良好关系的目的,非要和他玩催眠游戏,结果小男孩不高兴了,因为姑娘做催眠用的绳子碰到了他的输液针,他就怒了!我赶紧让姑娘打住,别再烦他!最后一天,他们又坐到了一起,这时的男孩儿显然已经接受了姑娘再一次的热情招呼,和女儿彼此亲亲热热的拍着肩膀做着游戏,我们每一个人看着真是开心的很。因为他穿件漂亮的黄背心,所以我记住他了——小背心。       一个女孩,5年级,长的黑黑瘦瘦的,一看也是经常生病的,由爸爸带来掉瓶子。后两天,我们能在人满为患的输液室里塌实的输液,还要谢谢她爸爸。第一天进去,正好坐在她的斜对面,把女儿安顿好,我就往输液架上挂瓶子,可是怎么也挂不好,不赖我矮,是架子的钩子有问题,这时她爸爸主动帮我挂好。第三天,我们连座位都没有了,还是她爸爸帮我们找了一个简易的座位,至少没有让孩子站着输液。她在西城读书,功课很紧,抽着空来输液,完了还要回去读书。晚饭时分,都是爸爸出去给她买回来面包喂她吃,看着人心里暖暖的。因为她的爸爸的友善的行动,我记住了她——今天的小黑姑娘明天的大美女啊。       一个男孩,初一,可能是奶奶带着来的,把他安顿好就出去给他买东西去了。他坐下后就开始看书,因为最近是期末考试的时间,所以在那里背书我是完全理解的,虽然能背进去多少不知道,但是至少心里对得起自己啊。他的大书包占了一个位子,后来那个小背心进来时,我帮他把书包放到了窗台上,好让小背心有地方坐。那个书包很沉很沉!我一问才知道他是初一学生。因为他带着个小眼镜勤奋学习的样子很感染人,所以我记住他了——今天的小眼镜明天的大博士啊。       一个女孩,年龄不祥,估计5岁左右,是父母带来的。从我们进去就在哭,一直到结束,没有停过一分钟。不光哭还叫唤,可能是输的液对胃肠有刺激,她一直在喊叫着疼啊疼的,让她妈妈给揉这儿揉那儿,还不满意她妈妈的手法冲她妈妈喊叫。看着她的难受样子真是可怜,可是不光她一个人输啊,都不舒服啊,怎么别人不叫唤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最后护士给她拔针的时候,她把满腔的愤怒凝聚到脚尖上,狠狠的踢了护士一脚,把护士弄的哭笑不得。因为她的哭喊因为她的愤怒,我记住了她——今天的小磨人明天的厉害精啊。       还有几个孩子印象挺深的,其实不是对孩子印象深,是他们的家长给我留下的印象挺深的。有自己摆弄输液器弄得管子里全是气泡,被护士一通臭骂还不服气的;有一人占着三个位子死活不动的;有把孩子仍屋子里,自己在外面聊天的大松心;有不顾自己孩子什么样,非跑到别的孩子那里交流育儿经验的;--反正是各色人等在这个小诊室里真实的表演了一把。      还要说说医院的医护,这个医院是北京最老的妇儿医院,技术自不必说。去之前我有担心,怕越是大医院越是看病难,医护态度也不好。谁知,医护很让我满意。医生认真负责耐心,护士忙的脚不闲着,要是有好事者,应该给她们计算一下这一天到底得走多少路,而且态度也都很好,技术更是过硬。别管多小多胖的孩子,输液扎静脉都是一针见血,让孩子大人都很满意。      三天很快过去,在护士给女儿拔针,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我看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小口罩做怒目状,俨然是埋怨我们的离开。小背心做哭泣状,俨然是难舍分别的情景。我们家长却是笑着用终于完成任务一样的口吻安抚着彼此的孩子,互道着再见互道着平安。       人生就是分分合合,有聚有散,生死离别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对待它的态度就在这两个孩子的表情中清澈透明的表现了出来。有哭泣,有怨恨,有不舍,有难离!但是会维持多久呢?       出了医院大门,女儿就看见了路边的面馆,嚷嚷着饿了!走进去,背后已是华灯初上。
  • 查看详情>> 说到社会公益慈善,我们通常想到的是捐赠、济弱、作为“散财之道”的慈善组织。这的确构成了传统公益慈善的核心模式。慈善组织营造了一个“第三方付费”的机制,使用捐赠者的公益资源,向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或低偿的服务。近年在英国逐渐成熟起来一个新概念――“社会企业”,突破了传统慈善组织的运营模式,为社会公益创新了新的路径。 所谓“社会企业”,简单说就是运用企业的经营手段来实现社会目标的组织。它的特点有三:其一,目标在于社会公益,从而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形式;其二,有成形的自我运营模式,主要通过运营而不是募捐获得资源;其三,常常通过与社区的利益反馈运作。因而,看一个社会企业,只需抓住它的两条链:一个是社会链,即它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另一个是商业链,即它的经营模式。 以英国为例,社会企业的运营领域涉及教育、交通、回收、服务、健康、住房、建筑、期刊、餐饮等各个方面;而它们的社会目标,包括艾滋病、精神疾病、吸毒、犯罪、失业、文盲、残疾、老人等等最难以应对的社会问题。社会企业的概念在提出之后很快推广开来,正因为通过它的模式创新,一方面大大拓宽了慈善组织可能应对的社会问题范畴;另一方面突破了慈善组织对“第三方付费”的资源依赖,开创了自我运营的慈善模式,从而为慈善组织最普遍困惑的问题――资源不足和资源依赖――提供了新思路。 将社会目的与企业运营手段结合,可以创新出各种社会企业的模式,在此仅以英国的一些成功案例为由,介绍六种常见的社会企业创新模式,以便激发更多的创新。 模式一,发现并直接连接相互关联的社会需求。例如一个叫TRACK2000的废旧物品周转组织,是两个无业人员创办的集物资回收、维修、二手销售为一体的机构,至今已有近20年历史。它的商业链是将废旧物资回收的需求与贫困家庭对二手货市场的需求连接起来,中间再加入培训无业人员维修技能的中转站,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组织运作成本;在社会链上,却同时兼顾了环保、扶贫、无业人员救助等三方面的社会效益。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好食物计划”,即把超市即将过期但尚新鲜可口的食品免费拿来,通过救助站分发给流浪人员,向他们提供不仅是吃饱,而且是有营养、有质量的食物。它的经营成本也只有管理协调支出,这都是组织通过运作实现其社会目标的典例。 模式二,创造和分享利润空间。一般的企业是创造利润,为资产所有者积累财富。如果企业同样创造利润,收益却用于社会事业,那么它就是社会企业了。例如“大问题”杂志社,它首先是一个普通的杂志社,杂志内容与流浪者、慈善也无关系,唯一不同的是杂志经营利润不是被投资者拿走,而是让利给销售者了,这些销售者都是失业或流浪人员。通过低价提供杂志,大问题杂志社已为51000个无家可归者提供了一个自立生活的机会,实践着杂志社创办初的宗旨:让流浪者有尊严地生活。 模式三,内部捐赠。如果说传统的慈善模式是甲捐给慈善组织,组织为乙服务,那么这种社会企业模式中的甲就是该慈善组织自身。例如“相信触觉”戏剧治疗团,让残疾人参与到表演中,改善其身心状况,给他们快乐健康的生活。该组织的经济平衡主要依靠它的创始者――一位已退役的著名舞台表演家,通过自己的义演收入反捐回组织。 模式四,是最多用、最常见的创新模式,即救助并开发人力。传统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偏重单纯的“给予”式,而社会企业所做更多在于为他们提供自立生存和能力发展的机会。例如Cyrenians农场,收留无家可归青年,让他们参与劳动,并用自己的工作所得负担自己的生活,从而使他们同样可以有体面的而不是被救助的生活;再如学徒餐厅,它与培训部结合,由学徒做服务生,有能力了再自己出去工作;“新生活”类似,专门组织失业和辍学人员成立建筑队,给他们创造就业机会;“万花筒”是以青年俱乐部形式运作的戒毒中心;“第四部门”则是帮助精神病人的,它开设有旅社、肥料厂、木材厂、洗衣店、刺绣公司、外卖店等六个部门,员工中雇佣了25%的精神病患者,他们不被暴露身份,与其他员工一起工作,获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中国计划经济下的福利企业与此有些类似,但是社会企业完全是私人运营、自我维系的。 模式五,合作经济。这类社会企业也很多,比如在泰晤士河边最好地段建成廉租房的合作建房组织,“公平贸易”组织等,合作经济旨在减少中间商业环节,减少资本剥削,从而使劳动力获得最大的收益。 模式六,社区利益循环。社区是一个人们相互关联更紧密的小的社会系统,通过利用社区场馆和其他资源,为社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开发社区的合作经济,形成社区利益的自我循环,可以整体改变社区的面貌。例如Bromley-by-Bow社区中心就是从教堂向居民开放活动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融艺术、生活、居民所有医疗中心等于一体的社区组织,使伦敦最不景气地区的社区发展成一个兴旺的社区。 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还有很多可能性,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两点:社会关怀和企业家精神。很多社会企业本源于慈善组织举办的实体,但是这些优秀的社会企业,也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企业,而不是靠好心运作的组织。例如,大问题杂志社是全英最好的杂志之一,学徒餐厅连续三年入选伦敦最佳50家餐厅,第四部门的玛丽六姐妹旅舍每每提前一个月就预定满客,优秀的企业管理经验使得它们得以存在下去。社会企业的创办者很清楚,人们可以当作做慈善光顾你一次,但是不可能靠好心维系组织生存。所以社会企业家不仅需要对社会问题的关怀,还需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比企业家更优秀的管理水平。也曾经有人试图学习大问题杂志社的模式,用办杂志救助失业,但是杂志没有人买,慈善目的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然,社会企业之所以在办慈善时还将经营做的如此优秀,也有它比企业更有竞争力的“王牌”,这正是它的慈善理念。比如大问题杂志的畅销,一个重要“拳头产品”是每期的封面采访,因为杂志社的特性,他们常常采访到独家新闻,包括从不接受商业媒体采访的名人的访谈;物资回收、旅馆、商店等,能保证客户,首先它们对客户的服务绝不比同类企业差,甚至更到位,让客户在分毫不损地“享受”到自己所需服务的同时,“顺便”兼做了慈善,就会有很多人何乐不为了。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需要人们在“慈善”与“需求”之间做出平衡选择,社会企业就很难长远维系。 面对当今社会诸多的艰难话题,如失业、吸毒、犯罪、精神残疾等,社会企业创新出了一条新的可能的解决途径。更重要的,是它再次激起的观念,即企业家精神和人的创新。社会企业的模式很多,社会企业之外的社会创新空间更大,我们能够从已有经验中得到的,除了技术,更需要的是广博的社会关怀之心,以及人类自由精神的创意。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可信网站 百度信誉,放心访问 支付宝-特约商家 网络警察